赵锂:国家标准化工作改革的“三步走”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机电院院长 赵锂
“老旧缺失、交叉矛盾、体系机制不健全”成国家标准化改革的主要原因 自2001年成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来,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目前,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总数达到了10万项。但由于标准缺失老化滞后,难以满足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需求;标准交叉重复矛盾,不利于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标准体系不够合理,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不完善,制约了标准化管理效能提升等原因,导致标准缺乏创新和竞争力。
国家标准化工作改革的主要目标 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国家标准化工作改革的主要措施:“精简、整合、优化、培育”成关键词 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由6类整合精简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4类;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分为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 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在标准体系上,逐步将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整合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在标准范围上,将强制性国家标准严格限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要求的范围之内。 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在标准体系上,进一步优化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体系结构,推动向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公益类标准过渡,逐步缩减现有推荐性标准的数量和规模。在标准范围上,合理界定各层级、各领域推荐性标准的制定范围,推荐性国家标准重点制定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的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重点制定本行业领域的重要产品、工程技术、服务和行业管理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可制定满足地方自然条件、民族风俗习惯的特殊技术要求。 培育发展团体标准。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例如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制定的协会标准、规范、规程,就可以在协会范围内使用,会员企业自愿采纳。 放开搞活企业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鼓励标准化专业机构对企业公开的标准开展比对和评价,强化社会监督。
国家标准化工作改革的“三步走” (一)第一阶段(2015-2016年),积极推进改革试点工作。按照强制性标准制定原则和范围,对不再适用的强制性标准予以废止,对不宜强制的转化为推荐性标准(2015年12月底前完成)。 (二)第二阶段(2017-2018年),稳妥推进向新型标准体系过渡。确有必要强制的现行强制性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逐步整合上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2017年完成)。 (三)第三阶段(2019-2020年),基本建成结构合理、衔接配套、覆盖全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标准体系。
(中国塑协塑料管道专委会第九届四次会员大会暨2016年塑料管道行业交流会后,秘书处将部分与会领导、专家的报告要点整理出来,将通过塑料管道专委会官方网站陆续发布,供大家工作参考。)
|